《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执行方案
各院(系):
为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要求,更好地促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决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执行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工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安全意识,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
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进步与成才,普及心理健康与安全知识,转变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端正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三、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结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安排在第1-4学期开课,采用理论讲座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每学期4课时,其中2课时为理论讲座,2课时为实践活动,总计16学时,占1学分。
(二)开课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由学前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研制课程标准,组建教学团队,负责理论教学,具体讲座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各院系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指导教师团队,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标准》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要求各院系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处合作建立全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与学前教育学院心理咨询室合作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等活动,每学期至少1次。
(三)考核方式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理论学习成绩由讲座教师负责评定,实践活动成绩由院系指导教师负责评定。考核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选用下列形式之一:
1.卷面考查 ;
2.案例分析(或撰写论文);
3.课堂面试 。
四、教学团队
负责人:常 彦
主 讲:常 彦 程吉林 李璧强 韩爱晶 牟生调 蒋彦妮 张 乐
五、教材选取
选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材或采用由学前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标准》编制的辅导讲义(教材)。
附: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课程编码:10000102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单位:学前教育学院
二○一三年十月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审批表
课程编号 |
10000102 |
课程名称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
课程类型 |
公共必修课 |
总 学 时 |
16 |
课程负责人 |
完成日期:2013年10月25日 |
||
院系审核 |
学前教育学院 审核日期:2013年11月30日 |
||
教务处审批 |
审批日期:2013年12月9日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
10000102 |
课程名称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
课程类型 |
必修课 |
总 学 时 |
16 |
学 分 |
1 |
实验(实训)学时 |
8 |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为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健康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总体上阐述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心理、生涯规划以及安全教育等重要内容。本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教育整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安全生活、学习必需开设的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调整心理不适以及校园安全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二)设计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是遵照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要求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等文件,为了适应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安排在第1-4学期开课,采用理论讲座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每学期4课时,其中2课时为理论讲座,2课时为实践活动,总计16学时,占1学分。本课程设计了四个教学单元:心理健康概述及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与健康、行为与健康、安全教育。课程以讲座形式分四个单元教学。建议教学时数为18学时。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学生自我体验法进行。
二、课程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安全生活的基本知识,及时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品质,充实大学生活,成就快乐人生。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大学生的安全行为。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1.向学生讲授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向学生传授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得以提高,能够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学习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4.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安全生活、学习的基本常识,提高安全意识,形成安全行为。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标准与要求
第一章 心理健康概述
目标与要求:
1.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2.认清心理不健康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第二章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以及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熟悉大学生心理的发展。
3.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4.掌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三章 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
2.掌握适应不良及其原因。
3.了解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大学生需要与动机
1.掌握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
2.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机的特点。
3.熟悉挫折心理及其调适。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特点。
2.掌握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3.具有初步的学习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
第六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2.熟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3.理解人际关系的障碍及其原因。
4.能够进行人际关系障碍的调适。
第七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目标与要求:
1.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掌握自我评价的偏差及其原因。
3.能够初步具备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完善能力。
第八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
目标与要求:
1.熟悉人格与大学生人格概念。
2.掌握人格障碍。
3.能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
第九章 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目标与要求:
1.掌握人类情绪与情感特点。
2.熟悉情绪与情感障碍的原因。
3.具有情绪调节与情感培养的能力。
第十章 大学生的性心理
目标与要求:
1.理解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爱情观与择偶观。
3.熟悉性心理障碍并能有效进行调适。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自杀问题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大学生的自杀状况与危害。
2.掌握自杀的原因及分类。
3.具有自杀的预防与危机干预常识。
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和行为
目标与要求:
1.了解网络虚拟世界与心理需求。
2.掌握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偏差行为。
3.具有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偏差行为预防和危机干预常识与能力。
第十三章 精神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其评估。
2.熟悉精神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症状。
3.掌握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病因素。
4.具有常见的精神病的预防和危机干预的常识与基本能力。
第十四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心理
目标与要求:
1.理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2.熟悉择业心理及影响因素。
3.能够进行择业心理的调适。
第十五章 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目标与要求:
1.理解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的基本常识。
2.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训练、两性认识与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自我精神分析、自我统合训练、压力免疫训练、发现意义能力的训练等训练基础上,形成自我心理训练的能力。
第十六章 安全概述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安全与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清楚当今高校安全现状并养成大学生安全意识。
第十七章 安全教育
目标与要求:
1.掌握国家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实践安全等安全知识。
2.能够利用其安全知识进行有效自救与防治。
第十八掌 食物中毒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目标与要求:
1.具有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和行为意识以及基本救护知识。
2.掌握医药知识并能有效预防常见疾病。
3.掌握急救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设计安排
序 号 |
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 |
理论讲授 (知识模块) |
参考课时 |
|
理论 |
实践 |
|||
1 |
心理健康概述及大学生心理适应 |
1.心理健康标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4.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 |
2 |
2 |
2 |
心理与健康 |
1.需要与动机 2.学习心理 3.自我意识 4.人格发展 5.情绪与情感 6.性心理 7.择业心理 |
2 |
2 |
3 |
行为与健康 |
1.人际关系 2.自杀行为 3.网络心理和行为 4.精神疾病识别与防治 5.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
2 |
2 |
4 |
安全教育 |
1.安全概述 2.安全教育 |
2 |
2 |
五、课程考核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理论学习成绩由讲座教师负责评定,实践活动成绩由院系指导教师负责评定。考核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选用下列形式:
1.卷面考查 ;
2.案例分析(或撰写论文);
3.课堂面试 。
六、教材选用
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教材。
七、编制说明
本课程标准由学前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编制。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 本月排行
- 还没有任何项目!